就爱耽美 > 重生耽美 > 清和 > 第141节
可怜胡子花白的宗人令颤颤巍巍鼻孔流血,还要被骂一句:“贼也!定为燕逆收买,坏陛下圣明!”

圣明?

去x的圣明!

勋贵出身的宗人令被气得面色涨红,眼皮一翻,直接昏倒在地。

方孝孺鄙夷的看了一眼被抬下去的宗人令,对建文帝说道:“京师尚有劲兵二十万,墙高池深,如何不守?可趋城内外百姓伐木运石加固城防,通燕者以造反论。燕逆连战,大军已疲,岂能久驻?粮尽必生内乱!守军可出城击之,定可一战而胜!”

建文帝又一次采纳了方孝孺的意见,将最后一条光明正大“逃生”的道路彻底关闭。

京中百姓被强征伐木运石,昼夜不得休息,病累之下,死者枕籍。

得知是方孝孺给皇帝出主意强征劳役,百姓不敢对皇帝不敬,一边干活一边问候方孝孺的祖宗却没有任何问题。

方孝孺同锦衣卫关系匪浅的流言再度传得沸沸扬扬,不只百姓唾骂,在读书人中的名声也是一落千丈。

方孝孺犹不觉,更联合邹公瑾等文臣,进言建文帝诛杀李景隆,言其同燕王必有联系。且左都督徐增寿,谷王齐王等亦该杀,连庆成郡主也不能放过。

建文帝不听,方孝孺等人干脆自己动手,当殿群殴,差点活活打死李景隆。

被送出宫时,李景隆双目充血,怨恨之情再无法掩饰。

回府之后,立即怕人联系徐增寿和谷王齐王,不能再犹豫了,不把皇帝拉下宝座,整死方孝孺一群人,死的早晚会是他们!

取出庆成郡主带回的密信,李景隆冷笑,不慎扯动了脸上的伤口,笑容瞬间变得扭曲。

别怪他不仁义,只能怪天子听信竖儒,不给勋贵和武将生路!

第100章 攻下南京

建文四年六月,南京城防守工事修建完毕,大炮被推上城头,士卒日夜巡逻,以防燕军。

因盛庸被擒,徐辉祖闭门不出,被怀疑同燕王有私的将领均被撤换,无大将守城,方孝孺向建文帝建议,调派在京的藩王守内城城门。

藩王们接到诏令,表情都十分微妙。

让他们守城门?确定?

皇帝的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,他真是老爹的亲孙子?

事实上,朱允炆的基因没有问题,可谁让他身边有个方孝孺,还是朱元璋亲自给他挑选的辅国之臣?

当时,岷王已被召回京城,同齐王一起看管。代王和周王劳动改造的地方远了些,正在返京的路上。

守城的将领定下,朝廷又开始征调青壮,助军队守城。诏令写得很清楚,不是抽丁,而是全家征调。意味着除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,任何免征的条件都不管用了。管你是不是家中独苗,是不是有兄弟从军,只要符合条件的都要应召,否则以造反论。

诏令一出,城内顿时一片哗然,抱怨之声四起。

有传言说是方孝孺给皇帝出的主意,方大学士的名声立刻臭到了大街。

“之前一次,现在又来,这是不给百姓活路了啊!”

实际上,这次真不关方孝孺的事,是由兵部下令。无奈之前征调青壮修筑城防却是由他提议,脏水一泼,他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。

京城外,燕军秣马厉兵,扎下大营,架起了火炮。

京城内,一排排白幡已然挂起。因修筑城防,许多青壮病累而死。再次抽调,怕是不少人家都要绝户了。

城北几处民宅前,一位老妇哭跪在地上,几个妇人互相搀扶着,腰间系着麻带,已是流不出泪水。

十余口的昌盛之家,仅余的三名男丁也被带走,老妇人喃喃的念着,她的孙子刚刚十三岁啊!

哭着哭着,老妇人眼中燃起了怒火,大声骂道:“方孝孺!亏你名满天下,如此不顾百姓,做下这等损y-in德的事,不得好报!不得好死!”

临近一间宅院的大门突然打开,一个穿着儒衫的男子走了出来,见到跪坐在地上的老妇,皱眉道:“无知妇人,方学士一心为国,岂容污蔑!”

“呸!”

啐他的不是老妇,而是一旁的年青妇人,看着满脸愕然的男子,妇人大骂道:“都是丧了良心的!一心为国,姓方的怎么不去守城!你怎么不去?!”

“吾辈读书人有功名在身,岂可同庶人相提并论!”

“读书人?”妇人冷笑一声,“不过是一群成日里高谈阔论,不办人事的混账!”

“你……”

男子脸色涨红,摇头直念无知夫人,愚昧庶人!脚下却退回了门内,再不敢露面。

看着那扇黑漆大门,妇人又狠狠的啐了一口。

什么东西!

无独有偶,同样的情形每日都在出现。

京城百姓因两次征调怨声载道,杨铎纪纲等人趁乱四处活动,各种流言频出,什么某大学士是伪君子,为成就自己的声明不顾百姓死活,某大臣出城投靠燕王,某大臣乘夜难逃,甚至还有皇帝早已离开皇宫,驾往湘楚的消息。

“征调民夫是掩人耳目,迷惑燕王,皇帝和朝中大臣早跑了!”

“高皇帝对百姓仁慈,燕王殿下也仁爱百姓,当今天子却是如此!”

“都说燕王才是真龙,如今看来……”

流言愈传愈烈,各种版本纷纷出炉,军心都开始不稳。守城的武官弹压了几次,却治标不治本。连很多武官都半信半疑,何况下边的军汉?

皇帝真跑了?

自己真成了拖延燕王的炮灰?


状态提示:第141节
本章阅读结束,请阅读下一章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