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耽美 > 重生耽美 > 清和 > 第212节
往北京,船上的货物,有部分将送往大宁。

口谕传到,鸿胪寺门前顿时清净了,鸿胪寺卿再也不必担心出门会被某人缠上了。

南京的商家们却在叹气,像兴宁伯这样的买主可不多,大批量采购,还不怎么砍价,就算用的是宝钞,换算成铜钱也是不亏。突然间见不到兴宁伯的身影,商家们都很是失落。

实际上,天子不派郑和,孟清和也打算收手了。经他这么一搅合,京城的粮价和布价都开始上涨,亏得户部尚书夏元吉正在苏州治水,郁新人在北京,管不到南京的事,否则,一个扰乱市场,哄抬物价的罪名,绝对跑不了。

孟清和很识相,皇帝很满意。

高兴之余,又给孟清和送来几捆宝钞。

反正不用准备金,随印随发,朱棣一点不心疼。

孟清和一个头两个大,好不容易把之前的赏赐都花出去,又来?

但有郑和的提醒,孟清和委实不敢继续在南京土豪了,只能将宝钞装箱,捆上马车,夹在行李中一起运回大宁。

用不出去,运回孟家屯,送进祠堂,也能让族老们高兴一下。

打定主意,孟清和不再出门,一心在家里收拾行李。

购买的货物过多,车马数量直接翻番,队伍拉长了一大截。

知道的,这是兴宁伯北归大宁,不知道,还以为是哪个豪商巨贾拉着货物到北边做生意。

孟清和倒是不以为意,遇到北边赴任的流官想搭伙同行,也是来者不拒。

有亲卫,也有锦衣卫,打出一等伯的旗号,得有多脑缺才会上门找麻烦。

真遇上山岭之间的流户野盗,谁打劫谁还不一定。

永乐二年七月癸卯,兴宁伯的队伍终于从南京出发。

临行之前,孟清和借锦衣卫向天子呈上一封奏疏。原本需经通政使司封存,有锦衣卫在,大可免了这个程序。况且,奏疏内的部分内容,给天子看没关系,让某些大臣看到,肯定又会惹来一堆的弹劾奏疏。

考虑之后,孟清和决定,有资源就要用,有捷径就要走。

打好底稿,铺开纸张,提笔抄录,一气呵成。

吹干墨迹,抬头,朝房梁上招招手,“兄弟,麻烦了,回头请吃饭。”

事了,孟十二郎迈步离开书房,房梁上的仁兄僵硬了半盏茶的时间。

锦衣卫指挥使杨铎接到属下回报,淡定的表情瞬间皲裂。

他掌管的是锦衣卫,没错吧?

趴兴宁伯家房梁的是锦衣卫中第一好手,也没错吧?

到底是他思维僵化还是兴宁伯实非常人?

无奈奏疏已经带回来了,不能再送回去,杨铎只能亲自上呈预览。

自兴宁伯被赐国姓,又在皇室家宴中有了席位,杨铎就十分清楚,要将兴宁伯同一般勋贵区别对待。不能达到徐辉祖的待遇,也必须同徐增厚看齐。

奏疏的内容不多,朱棣却看得十分认真。

看过之后,下令郑和到兵部走一趟,召职方清吏司郎中觐见,并将历年所绘的边防图,各省舆图和海图一同带来。

郑和领旨下去,朱棣起身,负手在暖阁内踱步,半晌,又传杨铎,令锦衣卫探查大食朝贡商队的海船,如有机会,同大食的船队成员建立起“友谊”,互通一下有无。

“臣遵旨。”

作为天子亲军,锦衣卫的一把手,杨铎心里明白,什么话可以问,什么时候该闭上嘴。

陈瑛不了解这点,所以,他被请到了诏狱和耿璇作伴。

杨铎比陈瑛聪明之处在于,他更清醒,也更能把握自己的定位。

既然是天子手中的刀,就该听命行事。

否则,只有刀断人亡的下场。

这封奏疏会造成何种影响,孟清和早已料到。

在上疏之前,孟清和也曾犹豫过,沈瑄不在身边,更是没人可以商量。是道衍的告诫,让他最终下定了决心。

既然要搏一把,就不能继续瞻前顾后。

再者说,给天子通个气,算是提前报备,也是为今后要做的事铺路。

孟十二郎雄心万丈,大有举起长刀,挥斥方遒的j-i,ng神。

护卫在侧的高福本想提醒一句,前边的路不太好走,伯爷是否换乘马车?

看着自我陶醉中的孟伯爷,高千户琢磨半晌,最终选择了沉默是金。

永乐二年七月甲辰,天子下令,兵部职方清吏司重订北疆各边镇卫所舆图,并令福建泉州市舶司派熟悉海图之人进京听用。

新科进士及朝中各部,有爱好航海者,或对绘制舆图有经验者,可自荐。经吏部勘察,可用者,当即授官。

同时,永乐帝正式颁诏,钦天监择吉日,以内侍监总管太监郑和为领队,率海船百二十余,下东洋各国,宣沐天恩。


状态提示:第212节
本章阅读结束,请阅读下一章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