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爱耽美 > 重生耽美 > 清和 > 第267节
下,最终闭上嘴,什么也没说。至于被孟清和推出去的李县令,只能自求多福了。

虽然事情不太好办,但只要办好了,也是官运亨通,李氏一族至少能福荫三代。

风险和机遇摆在面前,关键要看,李庆青是否真能扛得起来。

第177章 功劳

凭祥县衙,二堂

首批进入县衙的商人,多是出身广西云南本地,经多方核查,身家背景无任何可疑之处,方才得以被请见。

为首的三名大商,自元时起便扎根于此,以中原之物同各番邦土司贸易,渐渐发展出了一定规模,成为当地不容小觑的实力。

不客气点说,以这三家为代表,堂内六成以上的商人都是依靠走私发家。

明太祖朱元璋立朝之后,严禁北方边贸,敢抢?揍得你生活不能自理!多管齐下,硬生生将北元大小贵族的生活水平拉低数个档次,对不服大明管的西南番邦土司自然也不会客气。

茶叶限售,盐铁严禁出口,瓷器丝绸价格翻上几倍,当地三司衙门不给力,更有甚者,同走私商沆瀣一气。洪武帝直接派遣巡按御史,瞪大眼睛,揪出一个办一个。

砍头,扒皮,流放,充军!如此严令,也没能彻底封锁西南各地的走私贸易。

人为利益趋势,敢于涉险。

越是封锁,西南边境的贸易越是红火。

这里同广袤的北部草原不同,山高林密,多是原始森林,走私的商人带队抄小路,往林子里一躲,官军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
当地的土司豪族不太服管,收取贿赂,对走私商人各种掩护,朝廷把整个都察院派下来也没用。

直到明朝陆续收复境内边寨土司,封赏土官,同相邻各番邦建立友好关系,进行朝贡贸易,情况才有所好转。

走私商人开始到衙门开取路引,按规定缴税,西南等地的商税才有了起色。

不是没有继续带着队伍走小道的商人,可惜躲开明朝的军队,却躲不开番邦土司的黑吃黑,其结果往往是有来无回。

以前同走私商人交易,是没有买卖的途径。如今明朝开放了部分边境贸易,在四川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建立了茶马互市,这些没有“营业执照”的找上门,无论抢了还是宰了,理由都是现成的。

维护边境贸易,拥护大明法律!

几次之后,商人们也回过味来了,不是实力强悍到能带着护卫和对方干一架的,再不敢单枪匹马或是拉起三四个人的队伍走边境。

同样的,有实力的商人,在茶马互市也能赚取足够的利润,大多没兴趣继续冒着双重风险做走私买卖。

长此以往,到了永乐三年,西南边境的互市贸易额甚至超过了北疆。这种情况,不但一直将广西云南等地视做蛮荒的朝廷士大夫想不到,连来自后世的孟清和也感到吃惊。

没到思明府查找资料,只是简单翻阅了一下凭祥县衙杂记,孟伯爷已是目瞪口呆。

无法想象,明朝的边境贸易如此之巨,更无法想象,朝廷的商税会如此之低!

三十税一,还是洪武帝他老人家定下的,数十年不改。

不提广大农户,军屯也要亩税一斗!而众所周知,番薯玉米没有传入华夏之前,明朝农户多种植小麦稻谷,粟米,高粱,荞麦等作物,亩产并不高。遇上灾年,更可能颗粒无收。

征税之时,还要被各种踢斗,余下的粮食能养活一家老小都是不易。

孟清和就此询问过县衙中的县丞和主簿,得到的答案是,农户遇到灾年,朝廷免税,还会发下赈济粮。商户没有免税之例,却有各种杂费,加上陆运关卡,漕运码头,商人实际付出的远比账面上要多得多。

加上朝廷法令的各种限制,此时的商人,远没明朝中后期那么滋润。

“不瞒伯爷,如到番邦交易,遇上不讲信用的买家,货物被抢不说,连命都保不住。”

县丞和主簿都出自当地大族,主簿还有土官家庭背景,自然知道一些寻常百姓不知道的内幕。


状态提示:第267节
本章阅读结束,请阅读下一章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